查看原文
其他

现代民俗学的课题与方向(笔谈)丨主持人语:探索迈向现代民俗学之路

徐赣丽, 周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12



本期 · 精彩

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1年第一期目录摘要

重启科技与人文的对

何怀宏丨在人性的范围内——有关科技与人文的一些思考

郦全民丨基于数智技术的“控”与“辅”——老子思想在当代社会管理中的价值

中国哲学与文化

杨国荣丨世间之“在”——《庄子·人间世》的主题及其内蕴

刘静芳丨突破“义利之辨”的二元范式

徐渊丨“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古曲定名新证——兼论春秋战国新声的兴起及其地域特征

国际冷战史

梁志丨“导火索”:驻韩美军裁减问题与美韩关系(1948—1979)

刘子奎丨核查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禁止核试验谈判(1957—1960)

陈波丨艾森豪威尔政府与美国在意大利的核部署


  主持人语


探索迈向现代民俗学之路


徐赣丽, 周星




    因应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东亚各国的民俗学相继出现了进一步关注当下民众日常生活的新趋向和新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诸如传统的学科理念、范式、方法和问题意识在全新的学科生态环境中如何顺利转型等。民俗学这一学科在现代化、全球化与城市化发展带来广泛影响的现代语境下有诸多局限,对此需要进行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思考面对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现代民俗学可以有哪些作为?如何把当下学科发展的困境转化为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的机会?如何在借鉴其他学科方法进行研究的同时,保持民俗学的学科属性或建设新的民俗学学科范式?为了进行充分的学术交流,2020年7月25日,日本关西学院大学世界民俗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现代民俗学的课题与方向”网络视频国际会议①,本组论文即是此次会议研讨和思想碰撞的结果。会议通过对传统民俗学的核心问题的反思,从现代性与城市民俗学、中国民俗学的转型等视角探讨了现代民俗学的可能性及其研究课题和方向。


    如何理解现代民俗学?现代民俗学有哪些基本特征?我们尝试给出初步的解释是:“现代民俗学”这一表述,意在与传统民俗学加以区分,其目标是指向当下和未来的中国民俗学发展之路。同时,“现代民俗学”的提出也意味着我们对于民俗学和现代社会的关系需要有一些全新的思考,意味着我们期待民俗学对时下的中国社会更富有建设性和公共性,其中当然也包括对于民俗学现有状态的某些不满足。对于现代民俗学的想象,是出于我们相信民俗学可以有更好地为人民生活幸福和国家公共文化的成长做出贡献的可能性。其目标是指向当下和未来的中国民俗学发展之路,是对民俗学未来的前瞻性思考。


    现代民俗学因为关联着“全球化”“城市化”“互联网技术”等所伴随的文化新变,而需要对传统民俗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和学术批评;同时,从研究对象到方法论,以及学术理念、学术视野,也需要有所创新,这也意味着民俗学可以被重新建构。我们长期以来把民俗学定位为乡土的,可是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人口已经不足一半,其所支撑的民俗学主要是以往人群的生活,而不是当下大多数人的生活。现代民俗学必须超越乡村和村民的家乡民俗学研究,把都市视为中国民俗学学科发展与转型的“实验室”,对都市社会以及其中新生群体的研究是探索现代民俗学的可能路径。现代民俗学需要超越传统人文学科囿于个人研究兴趣的特点,自觉成为积极参加国家文化建设、具有社会使命感的学术,因此,需要对当下社会现实保持高度敏感,对现代社会官民互动所产生的社会关切问题有所回应和学术担当,民俗热点体现了民俗传统与当代社会之间的观念冲突,成为民俗学的新课题。民俗学在世界多国原来预设为是“一国民俗学”,全球化影响下,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通成为常态,“世界民俗学”带来新的视界。另一方面,现代民俗学也需要特别重视在传统民俗学和现代民俗学之间存在的很多具有连续性的课题,如乡愁和本真性的问题。民俗学以往对这些学科内惯用的术语概念缺乏反思性,现代民俗学需要不断把身边的那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对象和说法问题化,不断地质疑已经形成的学科概念及其背后的机制,在与传统民俗学对话中发出新的问题意识与学术贡献。


    在学科融合发展的今天,传统民俗学的既有理论与方法尤显不足,我们需要主动借鉴多学科的方法,但这与中国民俗学最初创立时由多学科背景的学者组成民俗学研究共同体不完全相同。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需要明晰自己的学科意识、研究问题、关注视角和学术旨趣。民俗学的关切、立场、概念工具、研究方法、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情怀等是这个学科一脉相承的问题,对现代民俗学的探究仍然要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学科立场,不能舍此而另辟新途。民俗学一直以来的理论工具、研究对象、学科特点,仍然需要继续讨论或回应,并结合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和学术发展动态,探索民俗学未来可能的命题,做出新的学术贡献,构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挣脱学科的某些束缚,适当地跨越学科边界,与别的学科进行对话,在外部的各种刺激下不断思考民俗学新的发展可能性。


    民俗学在世界已诞生百余年,原来致力于传统和乡村研究的学术旨趣及其研究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下学科的发展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范式和方法,实现学科的现代转型。相对于传统民俗学而言,现代民俗学是一片有待开垦的未知新领域,既有无限可能,也充满各种风险,目前没有现成的答案和路径。但当下年轻一代所面对的未来世界一定不仅仅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他们无法再继续前人对传统社会的一些研究课题,也不会仅满足于继承前辈开创的民俗学传统,更渴望面对社会现实开展研究。年轻学子们对现代社会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的研究旨趣也在寻求来自现代民俗学的学术支持。总之,现代民俗学就是要通过对新现象、新问题的关照来超越传统民俗学,实现民俗学的现代转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既有的学科概念、理论与方法,从跨学科的视角拓宽眼界、更新学术观念。同时,现代民俗学仍要关照到学科创始时期的学术追求。

2020年回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年总目录


本刊声明

        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

        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三、作者投稿请登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官方网站(www.xb.ecnu.edu.cn)。

        四、本刊联系电话:021-62233702;021-6223230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官网

我知道你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